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乌海市人民政府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工作报告

乌达区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2月5日在乌达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16-12-08 00:00:00   作者:菅文龙   来源:菅文龙   浏览次数:


——2012125在乌达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乌达区人民政府区长包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深刻影响,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压力挑战,面对我区发展空间狭小、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包袱沉重的发展现实,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任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201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54.4亿元增长到171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递增25.7%,实现了经济总量再造两个乌达的目标;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4.2亿元增长到13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递增25.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8.3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3.2倍和3.3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转型为主攻方向,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乌达实际的工业经济转型之路。

工业总量大幅提升。2012年,预计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38.4亿元增长到128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年均递增27.2%;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达到4.2亿元,是2007年的3.3倍;PVC产能达到84万吨,占全市比重的70%。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君正集团成功挂牌上市,湖北宜化、浙江中成、江苏三木3户全国500强企业引进落户,美方能源、东源科技、海欣化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坚持“关小上大、扶优汰劣”原则,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笼换鸟”战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五年累计整合土地103.9万平方米关停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242户,实施存量优化,为主导优势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氯碱化工、煤焦化工、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积极打造煤自备电化工优势产业链条。非煤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55.6%上升至71.4%初步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转变。循环经济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主要副产品和固废得到有效利用,建成了一批涉碱、涉氯、涉酸的精细化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形成了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大循环、周边地区体外循环的发展模式。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君正密闭电石炉配套气烧石灰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市首家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君正和宜化被评为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五年来无重大环保污染事故发生,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7年的152天增加到236天。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入4亿元,实施了道路、给排水、蒸汽、天然气、电力设施等一批公用工程,建成君正铁路专用线。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凸显,五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余个,推广科技成果50余项,创建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成立了全市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经济开发区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君正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技术领先的恒业成有机硅项目建成运营第三产业蓄势而发。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由2007年的13.4亿元增长到35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递增21.2%。乌海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开始启动,煤炭物流园正式投运,中心商务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谊君半岛商务中心主体完工,服务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施“菜篮子”工程,引进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多家蔬菜直销店投入运营。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城市扩容提质为重点,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区为目标,确立了“北移东进、沿湖沿河”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工矿城区转型之路。

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滨河西区概念性规划等38项重点规划,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82亿元,新建改造了巴音赛河综合治理一期、市民广场、人民公园等一批公用工程,开工建设滨河大道、解放路桥等项目,建成城区道路51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79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9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收储土地18.9平方公里,新增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由7.9平方公里扩大到18.3平方公里。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开发建设了北岸雅墅、欧洲铭城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滨河西区启动建设,建成城市生态休闲体育公园和乌兰淖尔生态景观一期工程。库区征迁任务基本完成,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6亿元,实施了乌兰淖尔湖、西山生态综合治理等50余项绿化工程,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4.7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4.2平方米增长到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4%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投入使用,城区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公共财政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五年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27.5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73.9%。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5260元,是2007年的2.1倍,年均递增15.5%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推进。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874人,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976人,农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274万元,建成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07年的1.8万人增长到3.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07年的1.6万人增长到9.3万人。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将8875名原劳服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和城乡一体化居民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将7080名关停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纳入了医保范围。救助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廉租住房补贴、高龄津贴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5亿元,建成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2个残疾人康复训练室。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五年累计办结劳动监察、仲裁案件994件,按期结案率达100%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五年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21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5万户。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建成教育园、十六中等30余个项目,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成功引进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乌海附校教育品牌。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将27所学校整合为13所,完成高中整合上划工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嘉景幼儿园开工建设,爱民佳苑幼儿园投入使用,区一幼被评为自治区甲级示范园。稳步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试行校长职级工资制,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竞聘制,累计聘任校长57名,招聘教师392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落实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政策,五年累计减免、补助费用2153万元。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大医疗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心医院住院门诊综合楼。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免费提供11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群众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圆满承办了全市首届两个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成5个学校文体场馆,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少儿书法艺术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旗县区一级图书馆和自治区十佳图书馆,市民广场被评为自治区特色文化广场,乌兰淖尔生态体育园成为自治区西部唯一的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787件,办复率100%。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五年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9件。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启动“六五”普法。社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序开展,建立三级民情民意协调处理机制,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和“以调定补”工作模式,在自治区率先设立信访救助基金,累计解决积案和新增案件156件。加强社区建设,建成新达、爱民、滨海3所自治区示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科技防控城区”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刑事案件发案率稳中有降。禁毒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建成自治区西部第一家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顺利通过“自治区毒品重点整治区”摘牌验收。严厉打击非法盗采,私挖乱采行为得到根本遏制。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先进安全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安全装备能力明显增强,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城区”工程,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我区被评为自治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国防动员、老龄、双拥、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即将过去的2012年,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提升的目标,扎实推进城市提质年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1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1亿元,同比增长2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亿元,同比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60元,同比增长15%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乌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地区发展空间小,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趋严峻,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较大;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下大力气解决;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的关键五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为我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区定位为重点开发区,乌海市被确定为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乌达区列入全国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规划,为我区研究利用差别化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历届政府班子相续而为、不懈努力,我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提质、富民强区”为目标,初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项经济指标均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经济总量进入自治区旗县区前列。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5亿元,年均递增22.7%;工业增加值达到344亿元,年均递增21.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28%;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00元,年均递增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步伐,努力建设富裕新乌达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由总量积累向增量提质并重转变,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和农业集约发展

实现工业经济初步转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依赖煤炭资源向多元支撑转变,产品结构从粗放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依托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导优势产业配套,形成互为原料、技术先进的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非资源型产业;引进壮大化工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打造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煤自备电化工优势产业链条,壮大氯碱化工、煤焦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培育君正、宜化、恒业成、东源、林峰、美方等企业产值超百亿,建成全国重要的PVC生产加工基地和自治区西部精细化工城,初步实现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转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全社会节能,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经济开发区“三废”治理力度,到2017年,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加强环境执法,深入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狠抓第三产业发展。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和城市转型的战略重点,稳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区位优势,高标准推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以乌海国际物流中心为依托,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主辅分离,培育壮大生产型加工业,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运行程度、社会化配置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重要的物流基地。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及服务区域中心城区的功能性项目入驻滨河西区,力促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生活服务市场体系,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综合商场、连锁超市等高端商贸项目,稳步发展商务会展、中介资讯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便民服务、家政服务等项目,提升地区综合服务水平。培育发展金融业。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构建融资多元、秩序规范的金融体系,提升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立足滨河西区开发建设,引进大型主题旅游公园和游乐场项目,依托乌兰淖尔湖开发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富有水乡气息的滨水旅游休闲和生活景区。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打造滨河西区旅游品牌,逐步形成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稳步发展高效精品农业。结合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用地调整西移,加速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推动农业向精品化、多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建成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加快综合市场和蔬菜直销店建设,拓宽农副产品仓储、加工、流通渠道,引导传统农业逐步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小三角”区域产业和资源优势,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先进生产力转移,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龙头带动和延链补链项目。围绕乌海市低碳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超前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项目。拓展招商引资领域,着力引进商贸、旅游、文化等服务业项目,实现招商重点从工业领域向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领域转变,从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引才引智转变,促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优质管理等要素集聚。

(二)坚持推进城市转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宜居新乌达

按照“一河两岸,环湖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全面启动滨河西区建设。明确城市发展定位,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滨河西区规划,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突出差别化发展,配套建设滨河西区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培育区域义务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旅游基地、医疗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打造立足本地、服务“小三角”地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中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引进大型旅游文化品牌公司联合开发建设滨河西区,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运营模式,努力实现工矿城区向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转变。

以滨河西区开发同步带动旧城区更新改造。将旧城区更新改造融入滨河西区建设,推进旧城区与滨河西区一体化发展,五年预计投入城建资金10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给排水、供热、供气投入力度,规划建设城区雨排系统,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构筑“四横四纵交通网络,建成乌海湖大桥、110国道黄河大桥和巴音赛街立交桥,贯通滨河大道、西环线和新民街,形成完善便捷的外环快速通道与内环交通网络。重点推进解放路商业街、市民广场周边、巴音赛河两岸和滨河大道两侧开发建设,新建一批高档次商业设施,逐步形成核心发展区。开工建设谱翔、海欣等一批高品质宜居小区,努力打造建筑精品。完成乌兰淖尔湖二期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巴音赛河、乌尔特河等景观建设,依托西环线打通城区南北水系,建成水系相连、城水相依的滨水新城。

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实施沿路、沿湖、沿边、沿山园林绿化,完成乌兰淖尔湖周边绿化、西山生态绿化、乌阿边界防风固沙林等工程,建设一批绿地公园、生态绿廊和绿色通道。到201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行“大城管”运行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智能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物业管理模式,扶持优质物业公司,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实施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城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厨余垃圾集中收运,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

(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努力建设幸福新乌达

坚持强区为本、富民优先,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依托北师大对外合作办学平台,培养高层次职业化校长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高我区教学竞争力。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校一品”特色学校,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树立“大教育”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育布局,撤并整合3所学校,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多元化办园体制,新建3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培育5所民办示范园。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新建1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适用型技术人才。实施名校创建工程,力争3所幼儿园达到自治区示范园标准,4所学校列入乌海市名校,将北师大乌海附校打造成自治区西部区域名校。

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搬迁居民转移就业,鼓励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提升就业再就业服务水平。围绕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和针对性创业指导,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适用型就业人员。五年内完成就业培训2.5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保障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益的项目上。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重点解决好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加强物价市场监测,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实现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突出抓好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和低保边缘群体救助,逐步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成老年公寓、救灾物资储备库等公益设施。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000套、30万平方米,着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名院名医”工程,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拓展对口支援和技术协作,建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人才培训合作平台,引进和培养优秀医疗人才,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引进和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建立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7年,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5人、床位数达到7张。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文化剧院、全民健身中心、主题文化广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发展内涵,推动书法城建设,挖掘盘活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市文明指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为重点,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建成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性服务管理平台、特殊人群过渡性安置基地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以项目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支持各类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化“平安乌达”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居民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安全生产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发展前景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五年后,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新乌达,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转型提质、富民强区”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预期性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亿元,同比增长15.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8亿元。

——约束性目标: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导向性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00元,同比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贯彻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电力、财税等优惠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煤、电、水、土地等方面的需求。完善政银企融资合作机制,帮助企业争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企业稳定生产。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确保君正200MW煤矸石热电联产、宜化3万吨季戊四醇、东源一期10万吨1,4-丁二醇项目投产,推进林峰系列精细化工、海欣一期12万吨醋酸乙烯、东源科技二期20万吨1,4-丁二醇、美方二期120万吨焦化项目建设进程,促进腾龙、利康等精细化工项目达产达效。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支持政策,争取审核备案一批促进产业壮大、升级、延伸的重大项目,推进华宜、神华发电项目审批进度。编制煤矿采空区治理规划,合理有序开采煤炭资源。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成给水改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翻修改造连得路,优化改造同力、海晶等电力线路。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年内整合土地40万平方米。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主动研究乌海市低碳产业园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园中园”管理模式,推进服务职能向南区延伸。实行“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引进储备一批符合低碳产业园定位的项目,重点做好光伏发电、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跟踪服务。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完成建筑节能改造7万平方米。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开工建设城区污水处理扩建工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新建蓝益环保发电项目。坚持环保日常巡查、夜查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扎实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全年空气质量好于2012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工建设乌海国际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项目,推进煤炭物流园规模化运作和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中兴泰和商厦等项目建设,投入运营谊君半岛商务中心,提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菜篮子”工程。提高蔬菜集约化种植水平,开工建设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畅通蔬菜直供直销渠道。

(二)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着力提升规划水平。按照建设区域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主要街路、建筑精品和重点地段景观等各类专项规划设计,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提质。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中央公园、滨河大道、巴音赛街、矿区植被恢复等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以绿化为主的城区美化工程,建设绿化、亮化、立体改造相结合的城区沿路绿廊和居民区休闲广场,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00亩,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开工建设巴音赛河北岸道路,建成滨河大道、解放路桥等工程。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巴音赛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集中供热工程、巴音赛街建筑立面改造、引黄取水等项目,推动实施乌尔特河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旧城更新改造,集中收储土地3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促进谊君、朗峰等项目竣工,推动家景、恒业成等职工住宅项目尽快开工,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推行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大力整治市容市貌,以巴音赛东街、先锋东街为试点,年内打造2条“文明街”,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更加注重民生事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2013年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①建成新大地幼儿园,嘉景幼儿园投入使用;②北师大乌海附校师生公寓楼建成使用;③新建第十二中学教学楼;④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⑤创建“听力无障碍区”,为144名贫困残疾听力患者试配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手术,建成1所残疾人温馨家园;⑥新建1所、改扩建5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4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⑦建成库区移民再就业综合市场;⑧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⑨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年内竣工30万平方米,搬迁居民3100户;⑩建成日处理120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这10件实事,我们将集中力量和资金,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全面落实。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年内投入教育资金1.7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和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确保十六中投入使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2名外聘校长实行职级工资。出台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政策,全年引进优秀教育人才50名。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采用专家培训、学科竞赛等形式,全面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就业培训4000人,成功创业5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建成经济开发区就业培训实训基地。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范围,力争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60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000人。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助学、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套,建成煤矿棚户区五期和瑞德花园公租房、廉租房项目。稳步发展卫生事业。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建设中医院暨乌海医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文化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建2个特色文化社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机制,推进市场化运营管理,积极承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提高体育场地综合利用率。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公民文明素养。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网格化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公安信息网为依托,逐步将街道、社区统一纳入网格化平台。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导行业协会、两新组织等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拓宽专业性调解组织的设立领域,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大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群体管控和帮扶力度,促进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流动人口“一卡通”。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加快“科技防控城区”建设,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重点部位技防设施安装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加大重点工艺、重点危险源投入,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双拥优抚、国防动员等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确定2013年为政府制度建设年,并将制度建设确立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常抓不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监督有力的制度体系。

按章办事,严格履行职责。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着力解决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转、高效推进。围绕工程建设、投资采购、土地征收、城市更新改造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决策等各项制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缺失。

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制约。深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继续扩大政务、居务、厂务公开,确保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无党派、工商联和群团组织意见,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监督。

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工作考核、公众评议和督促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执行力。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建立绩效考核与干部调整使用紧密挂钩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从严治政,强化问责问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处以权谋私、渎职侵权等行为。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实行跟踪考核和行政问责,对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依法依纪严以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勤政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一定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高效务实地落实好政府各项工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生产力促进中心:乌达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12年成立,隶属于乌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旨在为企业与政府、科研、教育、金融等机构以及企业之间搭建平台,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和转让服务,为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

独立工矿区:是指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具有类似城镇的集聚效应,远离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包括部分地级市的市辖区、一些问题特别突出的县以及部分较为典型的镇(乡、社区、街道)等。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耦合,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四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是指乌达区城市道路主干网络,“四横”由北至南分别为海乌快速路、神华大道、新民街、巴音赛街,“四纵”从东至西分别为滨河大道、团结路、解放路、西环线。

以调定补:是指对联调员调解成功民间纠纷案件实行的一种补贴方式,按照联调员调解民间纠纷的质量、难易程度、社会影响大小以及调解规范化程度,确定补贴标准。

两新组织: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新经济组织是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