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乌海市人民政府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乌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乌达区人民医院紧密型医疗服务 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15 17:14:1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各有关部门:

乌达区人民医院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515        

乌达区人民医院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

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探索构建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切实方便群众就医,成立由乌达区人民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实现医共体内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病分治工作目标,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务院《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探索构建以紧密型医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创新机制,实施人、财、物三统一管理,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2. 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充分利用区人民院医疗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共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3. 落实功能,统筹发展。落实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注重责权一致,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实际利益,实现双赢。医共体内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前的隶属关系与投入渠道保持不变,双方卫健委主导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赋予区人民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纵向合作。

4. 循序渐进,积极稳妥。主要以支付方式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以管理为手段,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以点促面、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5.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

以乌达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分级协作、组团运作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推动全区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023年,基本搭建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制度框架。区人民医院发挥引领作用,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到2023年底,建成有明显成效的医共体,医共体内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2024年,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完善医共体政策体系,形成符合乌达区实际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共体建设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共体通过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诊疗量占比明显提升。

二、组织领导

为推进区域医共体工作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公立医院发展,由区公立医院委员会承办协调各部门之间相关事宜,由区卫健委牵头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医共体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委。

三、组建方式、管理模式及工作实施

(一)总体布局

根据行政区划,结合医疗资源分布及百姓就医习惯,辖区组建1个区域紧密型医共体,推行区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信息协同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各自专科优势,形成具有中医科、慢性病等专科特色的医疗服务共同体。区人民医院积极与市级三级公立医院对接,加强区域医共体与市级医体的纵向合作。

组建方式

区人民医院牵头,将区域内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乌兰淖尔镇卫生院)纳入统一管理,巴音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位打造乌达区蒙中医院。

管理模式

1. 紧密型医共体内部由区人民医院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机制,制定章程和相关制度,规定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医共体成员单位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相对独立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

2. 三统一管理。紧密型医共体实行人、财、物统一调配,建立统一核算,统一采购,统一人事管理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核算医疗服务成本、统一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统一管理和分配医疗收入以及节约的医保资金,统筹薪酬分配财务管理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统一核算账户,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报账制(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除外)。

3. 人民医院统筹人员调配、实行区镇(社区)医护人员定期轮岗,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由区人民医院提名,经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考核后任免,并按程序报备。

工作实施

1. 医共体内落实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卫健委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医共体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乌达区人民医院负责医共体日常事务管理运行组织日常工作例会、信息的收集和汇总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慢性病诊断和治疗方案承担对成员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的管理指导、技术帮扶、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负责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疑难危重疾病患者的会诊、上转、接收工作完成卫健委行政部门下达的其他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等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负责区人民医院的稳定期和康复期患者的下转接收工作负责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病门诊的日常防治和管理指派专人负责收集信息,做好上下级单位之间信息互通工作完成卫健委行政部门及牵头医院下达的其他工作。

考核机制:由乌达区人民医院对各成员单位进行每月的绩效考核,发放绩效工资,由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半年度和年度的综合业务考核。

工作机制:主要采取紧密型医疗协助模式,即经营、技术上紧密合作,依靠区人民医院成熟的管理经验及医疗技术,建立机构间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等管理制度,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医共体内的业务互补和差异发展,全面实行“三通”,即“人通”“医通”“财通”。

1)人通:区人民医院人员向下流动,定期派人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技术与管理帮扶下沉到基层,开展医疗服务,指导管理临床诊疗,做好技术带教,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医务人员向上流动区人民医院接收,并组织人员进修学习,扎实开展常见病、慢性病业务培训,积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专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辖区百姓。

2)财通:紧密型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由区人民医院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后续工作中根据自身规模、资金流量和经济活动需要,科学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职人员,对医共体财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承担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价格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职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原则上只设置报账员岗位,不再保留单独的财务机构,报账员由区人民医院财务科统一调配和管理。

3)医通:严格按照国家医改试点要求实施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充分发挥医共体优势,区人民医院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与流程制度,通过落实双向转诊,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方便和节省患者诊疗费用,切实提升工作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将疑难危重病人上转至区人民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力争将90%以上的病人留在区内就医,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快捷的诊治将小病、慢性病、康复期和术后等轻症病人下转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保持诊疗延续性,真正方便广大群众。

2. 有序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在医共体内推行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由区人民医院负责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双向转诊制度及服务流程,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依托区人民医院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进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区人民医院承担常见多发病和一般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基层医疗机构承担辖区内常见多发病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医疗业务,使国家确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病种分级诊疗服务得到落实。

1)上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患者,需转院诊疗者,由就诊医院医生开具转诊单或检查单,患者持患者联转诊单或检查单到区人民医院门诊部登记,门诊部根据病情对其进行分诊就诊,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急诊可凭转诊单直接走绿色通道,实现快捷救治。

2)下转:对在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轻症、慢性病稳定期、康复期和术后恢复及需至基层医院住院的门诊轻症等患者可转至医共体内下级医院,由管床医师开具转诊单,经医共体转诊平台(或携带转诊单)下转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进一步康复,接诊单位需做好转诊患者登记衔接工作。

3)医技检查互通。区人民医院提供医学影像诊断、检验检查、心脑电检查诊断、消毒供应中心等服务单元,实行医共体内大型检查互通基层医院依据病情需开具检查申请单,应到区人民医院进行开具,以充分应用卫生资源,方便病人就医。在医共体内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心电会诊中心等,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进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

3. 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人民医院组织本院医师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开展组团签约,以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为免费的基本服务包和付费的个性化服务包。签约费用由医改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三方按照1:1:1的方式共同承担。建立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将签约服务人群数量住院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并与家庭医生报酬挂钩。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4.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由区人民医院专科医师指导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帮助调整诊疗方案,用药指导、坐诊带教与培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讲堂,推广使用标准处方,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提升基础医疗质量。

5. 推广中医药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医院中医药简便、有效、价廉的优势,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安排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下沉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大力开展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非药物疗法。充分利用有设备开展中医康复医疗、健康养老、养生治未病、妇幼保健、慢病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

6. 做实管理医院精准帮扶。区人民医院可将部分科主任和技术骨干派到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制宜指导开展医疗工作,组成技术团队与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共建特色专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设专家工作室,由医院下派专家坐诊,按照出诊工作量分配予相应绩效。同时将就诊量的增长情况、专科建设等级评审作为考核的指标。

7. 相关工作举措。一是落实区人民医院骨干医师、专家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坐诊、巡诊制度区人民医院选派20名医师,组建乌达区医疗服务进社区技术组,在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派驻4名医师(含1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执业医师)。医疗服务技术组内的每名副主任医师要保证每周有半天时间、主治医师保证每周有1天时间、执业医师有1个月时间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巡回医疗、坐诊和会诊,定期举办继续教育和案例分析培训。二是建立医共体内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医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多个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服务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与医共体内非本机构医技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调配方式流动共用。区人民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中级职称前或申报高级职称资格考试前,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至少1年。三是强化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指导培训。区人民医院定期安排医共体内基层医务人员到医院进行免费进修学习。积极推广学科指南及临床路径,共同遵守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疾病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宣传普及简便、有效、价廉的中、西医基层适宜技术,重点是各类慢病防治技术。四是开展医共体人员的统一培训和考核。区人民医院对医共体内人员统一组织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及其他培训考核工作。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人员职称晋升,需通过区人民医院组织的考核,未通过考核的人员不能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定。五是医共体内开展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服务。依托全市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区级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预约诊疗服务。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在医共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检查互认必须在符合医疗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可按项目逐步互认,分步实施。六是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绿色通道。结合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开展医共体内的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基层医生首诊负责制,制定医共体内的转诊规范与流程,建立基层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对通过基层转诊的患者,区人民医院优先安排诊治鼓励社区居民首选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七是慢病下沉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参考成功医院的经验,使用药品目录一致、医保总额支付和信息化支持等,将慢病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方便患者就近就医。

8. 构建统一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医共体的支撑作用,结合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共体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共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医共体可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服务。推动医共体成员单位依托信息平台建立远程医疗合作机制,开展远程视频会诊、报告共享及医学影像诊断等,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工作措施:建设或租用数据专线,建立区人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之间的数据桥梁,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把检验检查等设备接入到区人民医院的影像、检验等信息系统中,实现远程诊断、会诊等功能。

预计将会产生的问题:根据海勃湾区中医院相关经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使用的卫健委版本软件不可以停用,这就造成了数据衔接不通畅,管理会有许多不便,例如:患者信息需要通过接口传送,无法直接获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绩效工作量无法计算等(信息科负责)。

9. 畅通药械管理使用机制。加强对医共体内各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指导,统一用药范围,开展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集中配送。由区人民医院统一申报、统一采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使用统一药品目录,减低药品、医用耗材价格。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低价药和医保目录药品,确保下转病人等疾病诊治连续性用药需求。可根据双向转诊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用药衔接,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

四、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232月)。完成组建医共体前期准备、协调、对接工作,医共体建设办公室拟定医共体构架、章程,基本搭建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制度框架。由区人民医院牵头,在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乌兰淖尔镇卫生院先行试点,签订协议,推荐医共体办公室成员,加挂医共体牌匾,名称统一为“乌达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共同体成员单位”,在业务上接受区人民医院统一管理,推进三统一管理模式。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3311)。逐步完善,将五虎山、滨海、巴音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医共体管理,完成机制建设、医疗技术组筹备、人员等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区域医体发展的运营方式,逐步理顺运行机制。

(三)评估考核阶段(202312月)。对医共体运行机制、效果进行评估,深化和提高医共体建设。在医共体内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医共体内成员单位进行日常考核和综合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方案适时进行调整。

(四)巩固完善阶段(2024111月)。区域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共体建设通过以上运行管理模式形成初具规模、行之有效的区域医共体的运营机制,达到上下转诊有序居民就医信任的新就医格局。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加入区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开展医共体建设实施工作,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五)完成阶段(202412月)。完成乌达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以医保支付方式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三级联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医共体办公室负责医共体建设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监督等工作。为更好地落实医共体建设的相关管理工作,将由医共体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应保障工作,协调人员派驻,了解基层需求,提供物资调配,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工作联系,全力保障医共体的正常运转。

监管机制与考核管理

医共体办公室和派驻单位联合对派驻人员进行监督与考核,制定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走访、抽查、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派驻人员在任务结束时进行自我总结,接受考评。同时,医共体将对各成员单位有关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了解“三通”工作开展情况,对各机构的工作推进、服务能力、运行情况、公益性落实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考核结果与下一阶段的协作方式与帮扶内容挂钩,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区卫委,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三)整合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

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加强区人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档案、基本医保、药品使用等信息互联互通,为推进分级诊疗和医共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宣传推广,扩大知晓范围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组织开展对医共体试点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试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赢得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对医共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