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乌海市人民政府

首页> 魅力乌达 > 发展乌达 > 深化改革

乌达区“内强外引”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9-09-04 16:35:19   作者:政府办公室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年来,乌达区以打造统筹衔接、政社互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综合救助新格局为目标,以推进自治区级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任务、探索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打造新型救助服务模式工作为抓手,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做好“内强”文章,增强社会救助整体性与协调性

       制定出台《乌达区“内强外引”多元协同救助改革方案》。探索具有乌达区特色的内部提效、借外聚能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协调各项救助制度的建立和整合落实。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分类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早发现、快救助的闭环式工作模式。制定《乌达区民政局年度社会救助考核指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评分依据。实行区级社会救助民主评议联审制度,将每月23日定为社会救助审批日,召开区级联审会议18次,全力打造“阳光低保”。截至8月,乌达区共有在册低保对象1690户、2662人,共发放月保障金1190.1万元,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260元调升至1600元,停发低保82户、157人。实施临时救助近1091人次、涉及36.86万元。探索“输血”与“造血”并举路径。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3-4个月的救助渐退政策,对于扶贫对象实施12-24个月“减退期”政策。同时取消一年内无正当理由2次拒不就业或半年内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不参加公益性劳动的低保对象待遇。

    二、做好“外引”文章,打造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

        强化社会救助资源统筹,为困难群体提供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各爱心企业长期帮扶24名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手牵手爱心协会动员本地爱心企业力量,筹集资金30余万元,慰问帮扶困难群众5200余人。全面推行“贺大姐”工作站模式。与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基金会、北大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北大人民医院心外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微爱基金会、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慈善团队等慈善组织形成长期合作,定期开展心脏、脊柱、神经等疾病的义诊,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进行免费治疗,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年来,累计为7名先心病孩子、1名畸胎瘤严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救助,为近13000人次免费义诊。今年来,分别邀请北大人民医院社会实践团队9人、心外科团队15人,于乌达区中心医院为60余名患者开展院胸外科、妇科、心外科方面的义诊,为130余名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医学知识、医学护理讲座,并与8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座谈。借力慈善总会平台。引进轻松筹、红十字基金会等募捐平台工作站,积极引导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平台申请各类救助,将困难群众的情况“早”“准”“快”传播给大众求得帮助。

    三、创新社会救助工作形式,提升社会救助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设计开发困难救助登记录入系统。将民政、残联、工会、红十字会以及镇、各街道等部门救助信息实现一个平台录入,一个平台信息共享,防止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现已共享信息500余条。建设“公建民营”老年养护院项目。为困难群众预留一定数量的床位,通过无偿、低偿收费等形式,提供专业化托养照护服务。目前已将监护人无能力赡养或抚(扶)养失能失智低保对象16人送进养老机构托养。发挥“乌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用。截至目前,已为近千名低保、残疾、特困、失独等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两年多来累计派单12600余人次。设立社会救助窗口,制定代办制度,强化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救助窗口功能,对重残、重病、无法自主申请社会救助的群众,由社区提供代办服务。利用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强化动态管控。对各类低保及救助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及时核查处理存疑数据信息,做到逢救必核、精准救助。今年以来核查投资人、车辆、社保、工商、房产等预警数据15次、涉及367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