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乌海市人民政府

首页> 魅力乌达 > 发展乌达 > 发展规划

乌海市乌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2-04-14 14:55:53   作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进一步找准在全市的发展定位,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形成《乌海市乌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新时期现代化乌达新蓝图

第一章 发展成就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决胜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乌达区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9%。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基本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持续深化,工业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PVCBDO、有机硅、煤焦化等产业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工业产业亩税收达到15万元,较十二五期末提高7万元;精细化工产业亩产强度突破500万元,较十二五期末提高215万元。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增添工业转型提质新动能,西北化学网纳入国家工业电子商务运行形势监测指数企业,获评自治区电商平台示范基地。自治区首家工业互联网平台飞狮(内蒙古)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自治区首家物流电商平台海易通投入运营,煤炭智慧物流园煤哆哆交易平台已上线运行,十三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以乌兰淖尔生态景区、沿黄旅游景区为主的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推行产业园区+科技基地+休闲观光三位一体模式,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果蔬类农产品获得自治区绿色无公害免检认证,绿农永胜、吉奥尼进入自治区星创天地培育行列。以葡萄为主的特色农业整体效益显著提高,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末,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

全面深化改革汇聚新动能。十三五时期,乌达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各领域走深走实,通过重点引领、难点突破、试点带动,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取得实效。聚焦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加大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淘汰力度,累计取缔洗煤、配煤等企业41家,收储工业用地3856亩。积极落实援企稳岗、减税降费、增量配电等优惠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13.68亿元,节约用电成本4.73亿元。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推动了一址多照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大为提高,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工作机制,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开办企业及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全区新增市场主体2095户,累计审批备案项目357个。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发布红黑名单”485条,惩戒失信人员202人(次)。农区土地三权分置落实到位,土地清产核资登记工作圆满完成。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利益联结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7家,农企利益联接比例达到72%。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挂牌成立监察委员会,设置综合派驻机构10个,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能力全面提升,稳步化解政府债务,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完成政府债务化解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年度任务。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速推进,矿区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投用,完成煤层火区整治、全过程控尘、排土场整治工程,黄白茨煤矿获评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称号。全面落实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以及化工、水泥、焦化、铁合金等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工程。烟煤散烧管控工作有序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同比下降81.1%88.4%42.1%,年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6.3%,较十二五期末,上升7.8个百分点。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累计完成城区、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水污染防治项目85个,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城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等治理项目20个,封闭企业自备井89眼,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工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固废、危废管理能力逐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项目8个,累计投入0.34亿元。

社会民生保障实现新跨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实施扶贫项目54个,1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户均年收入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9万元。就业创业形势稳中向好,乌达区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完成自治区4%以内的目标任务。累计培训城镇农区劳动力6733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4万人。乌达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创业园落地建成,库区移民农业创业园获评自治区示范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加大对公助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共培训民办园教师930人(次),园长72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平均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5%。文体事业更加繁荣,全民健身持续推进,成立了京剧、曲艺等94支文体队伍,年均举办各类广场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全民健步走等文体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达12万人(次),活动覆盖率达到95%。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近5万余人,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医疗保险覆盖面更加广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万余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投用乌达区老年养护院,新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6个。累计为各类困难群体发放保障资金1.21亿元。全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8万人(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称号。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7所。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路网体系逐步完善,乌海湖大桥、黄河特大桥、巴音赛互通立交桥建成通车,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贯通道路21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城区、棚户区净水厂建成投用,铺设供热、给排水管网475.8公里,累计划分停车位4200个,建设城区及农区公厕88座。十三五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1500千伏变电站、2220千伏变电站,乌达工业园实现双回路供电。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9个小区5585套安置住房开工建设,4个小区2428套安置住房交付使用,实施6个片区城市棚户区搬迁改造,妥善安置居民4700余户。城市绿化不断升级,新增绿地面积429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投资2.7亿元,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完成泽园社区供水改造、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及户厕改造工程,农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三五期间,调整优化街道区划和社区布局,改造提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8个,社区治理、协商、事项准入等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社会捐赠稳步增加,慈善公益内强外引模式基本形成。推进雪亮工程补点扩面,城区住宅小区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清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刑事警情连续5年持续下降,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荣誉称号。提升消防救援能力,新增24个水鹤、10个消火栓、2台消防车,增设工业园区消防救援专职队。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依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累计登记受理群众来访共907(批)次、5748人。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调解效率,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餐饮、食品加工电子监管率达到80%,连续5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故。大力推动双城联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市民素质和城市面貌显著提升。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新形式下,我们既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的数字化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政策空间;从自治区看,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加快高质量建设两个屏障步伐,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立足于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促进更多蒙字号产品走出内蒙古等多项发展措施,有助于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从全市看,乌海市立足自治区西部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以乌斯太镇、鄂托克旗经济开发区和部分建制镇为节点,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园区布局、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力打造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从乌达区看,包银高铁荣乌高速建成通车,多条国省干线加快建设,区域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强化乌达区与京津冀地区、呼包鄂乌经济圈的时空联系,为乌达区产业创新、技术革新带来更大机遇平台经济初具规模,成为乌达新时期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引擎。

风险挑战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创新创造存在较多短板,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亟待提升,能源依赖程度大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亟待加快,资源优势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发展成效不明显。要素保障能力亟待夯实,生产要素瓶颈制约突出。现代服务业层次不高关联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发展明显滞后。对外开放合作亟待突破,与周边地区在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扩大开放和引资投资的软环境建设仍需加强民生保障短板亟待补齐,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传统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综合研判,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战略。十四五时期,乌达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使命意识、紧迫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变化,开启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乌达区新征程。

二章 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主动服从服务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结合全市实现生态质量更高、转型步伐更快、创新动力更足、城市功能更强、生活品质更优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乌达发展新篇章

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资本和智力资源,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与全国全区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中央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乌达区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主导优势产业达到较高科技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乌达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群众福祉大幅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民族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法治乌达平安乌达数字乌达基本建成。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确保实现现代化乌达建设良好开局的总体方针,坚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求,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合理确定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

——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培育3个产值百亿级企业、4个产值五十亿级企业和6个产值十亿级企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项目生产基地和有机硅产业集群。以医药农药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业迈向中高端,基本实现从中间体到制剂的全链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园高标准建成,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投产达效,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数字经济形成规模,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立足乌达辐射周边的创新链、交易链、物流链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政务服务、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成果广泛运用,能耗、水耗、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激励优质企业做优做强、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政策更加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面规范,项目准入门槛精准设立,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推进,排土场集中连片治理形成较大规模,着火点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节能减排治污力度持续加大,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完成清洁化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扩容增量,固废和中水利用率大幅提高。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强化,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巩固发展。依法治区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基本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乌达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预期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8%

——

5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100%

100%

0

预期性

4

创新驱动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

2.5

0.1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

0.4

5.87

预期性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0.25

0.5

0.05

预期性

7

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稳步增长

——

预期性

8

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

3.4%(登记)

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

——

预期性

9

人均预期寿命(

——

77左右

——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07

2.50

3.85

约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左右

——

约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90

1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72

1

6.79

预期性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

约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6.2

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0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4.35

4.40

0.01

约束性

19

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0.04832

0.054

2.25

约束性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375.83

381.59

——

约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不含采空区)、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第二篇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黄河西岸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创新引领、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区域生态新格局,全力推动生态乌达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黄河西岸生态安全屏障。

三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一节 积极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治理

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原则,加大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行矿区环境集中连片整治。进一步推进区域内重点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露天矿实现夜间统一禁采,实现区域内重污染天气统一应急响应。加快煤矸石自燃、采空区煤层自燃治理,突出抓好全过程控尘、排土场整治等地质环境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退出机制,设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压实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已关闭矿山、废弃矿山、废旧矿坑、无主矿坑恢复治理。充分利用治理后的矿区废弃地、采煤沉陷区,适度发展生态光伏产业,鼓励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十四五期末,全部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第二节 扎实开启国土绿化行动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夯实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绿化青山、守护乌达生态建设行动,加强对城镇范围内的林草资源保护,加快推动乌阿边界防护林、农业园区防护林建设。开展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适度有序开展建成区园林绿化,重点实施城区绿化、工业园区道路绿化等绿化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及保障性住房小区绿化工程,进一步推进绿色城区建设。继续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矿区复垦绿化等生态工程,不断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十四五期间,逐步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乡绿地系统。

专栏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重点项目

乌达区公园绿化工程总投资9147万元。

乌达区城区绿化工程总投资3907万元。

乌达区矿山生态环保修复治理供水系统改造工程总投资3亿元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一体化示范项目总投资5亿元

四章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靓丽乌达

第一节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节能审查和重点工业项目节能监察,督促工业企业严格落实国家能耗标准。引导低端低效产能及非主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或退出市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利用各类奖补资金对企业节能技改进行政策引导,树立能效领跑典型。发挥东源、君正绿色工厂试点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推广节能智能化技术改造,发展节能技术服务新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倡废水、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积极发展副产、副链、延链、补链项目,打造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严格落实国家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强度达到自治区要求。

第二节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贯彻落实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坚持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发展新能源供热及工业余热余汽供热,从而解决散煤燃烧污染问题。统筹推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大力解决煤层自燃和工业排放污染问题。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黑名单制度,实行建筑施工扬尘六个百分百管理。加大着火点治理力度,确保着火点实现动态清零。用好挥发性污染物智能化监测系统,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黄河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黄河护岸、滩区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严禁在河湖两侧防护范围内布局污染企业,重点加强工业污水集中深度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加大再生水回用,回用率不低于3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以坚决遏制土壤污染事故发生为底线目标,开展土壤治理修复,加强重点监管企业日常管控,完善固废管理体系,提高综合处置能力强化固废填埋场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弃物转移联单制度。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第三节 严格实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监管。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考核监督机制。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原则,实施分类治理,全面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专栏 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黄河左岸乌海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4.9亿元。

乌达区河流治理工程总投资2.2亿元。

乌达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

五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牢固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提高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牢固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将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落实双控措施。严格落实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组织各行各业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按程序办理取水许可审批,限制新增取用水量。抓好农业节水工作,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落实田间工程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实现井灌区计量到井。加强地下水管理,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大地下水置换替代工作。十四五期末,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0.7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8%。全区年地下水供水总量控制在0.3091亿立方米,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再生水利用率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

专栏 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项目

乌达区现代智慧农业节水灌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农区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乌达工业园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

第二节 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

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持续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划定城区(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切实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审批工作,落实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探索标准地供地模式,重点保障民生实事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用地需求。聚焦棚户区搬迁、工矿废弃地、绿色矿山治理区等土地资源,规划实施生态光伏、生态旅游及生态农业等产业。

第三节 加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和资源协同利用。鼓励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到十四五期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加快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实施农区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以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为主攻方向,提升秸秆粉碎还田和饲料化利用比重。

专栏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乌达区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总投资1亿元

乌海市乌达区煤矸石综合处置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废盐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6亿元

内蒙古雷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废激发新材料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总投资2.2亿元

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高端高质现代产业体系

牢牢把握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战略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工业兴区、工业强区为目标,以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引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和工业数字化快速发展壮大的新格局。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向高效化、高附加值转变。

六章 巩固现有产业优势,促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倒逼煤炭、洗选、焦化等行业整合做强,立足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的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全链条、高技术、循环化、广配套的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优氯碱化工产业

依托现有PVC产能,持续巩固氯碱化工产业优势,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循环基地建设成果,扩大产品市场,做优做强氯碱化工产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用大型密闭电石炉、电石自动化出炉、低汞或无汞催化剂、乙烯法PVC树脂、零极距和氧阴极电解槽等先进节能技术对行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进军装饰装修、汽车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发展节能型材、管材等深加工制品产业。

第二节 做强现代煤焦化工产业

加快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乌海市及周边煤焦产业优势,推动煤焦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产品方向延伸,进一步加大煤焦油加工深度,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在已有轻油、酚油、工业萘、蒽油、沥青等煤焦油加工产品基础上,发展高端、专用、特色产品。推动焦化副产品加工高端发展。坚持以焦为基、以化为主,以高终端化产延伸为方向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传统焦化产业产品结构从以焦炭为主向以化产为主转变。

第三节 做大高品质BDO产业

围绕14-丁二醇规模优势,延伸其在医药化工、日用品、纺织等领域的发展。以γ-丁内酯和四氢呋喃为基础原料,拓宽其发展在医药、溶剂、特种橡胶等领域的下游产品,加快推进PBS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及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节 做精有机硅新材料产业

围绕有机硅单体大力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煤化工与氟硅化工一体化耦合关键项目,大力发展硅烷偶联剂、气相法白炭黑、硅树脂、硅橡胶、碳化硅纤维等有机硅下游产业产品,做精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集群。

专栏 化工产业改造提质重点方向

氯碱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巩固提升现有氯碱化工发展水平,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对行业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

焦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煤焦化工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提升煤焦副产品加工深度,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发展高端、专用、特色产品。

BDO产业发展方向:推动BDO向医药化工、纺织、日用品等领域下游产品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硅烷偶联剂、气相法白炭黑、硅树脂、硅橡胶、硅油、碳化硅纤维等有机硅下游产品,扩大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

七章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空间布局,总体可分为精细化工产业园、煤炭加工交易物流园、战略性高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化仓储物流园和飞地经济(低碳产业园)“4+1”构成的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根据4个属地园区加1个飞地经济(低碳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分区域精准落户项目,实现不同园区差异化、集聚化协同发展。

第一节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园

以高端医药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优势,促进现有支柱产业与精细化工产业深度融合。精准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性强、发展空间大的医药行业百强企业,形成带动示范作用。加快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全产业链发展,打通从医药中间体到成品药纵向一体化布局,做细高端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源宏氧氟沙星、中瑞对乙酰氨基酚、永宁药业头孢类等原料药项目,构建以喹诺酮类、头孢类、抗感染类等产品为主的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链。依托兴发草甘膦、佳瑞米DCTF,构建农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链,打造农药医药产业集群。

第二节 打造煤炭加工交易物流园

依托乌达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提升煤炭就地转化力度,去除低效产能。充分发挥煤哆哆煤炭物流园区位优势,充分考虑周边五虎山矿、华银矿、五虎山洗煤厂等项目分布特点,逐步形成采煤、洗煤和煤炭交易集聚的产业集群。

第三节 打造战略性高新材料产业园

建设战新园南区新能源产业基地。以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氢能源汽车项目为支撑,以超过7万辆工程机械新能源改装市场为依托,引入电动公交车、电动重卡、电动矿山机械应用等新能源、氢能源产业项目,推动工业清洁能源替代。充分利用海易通银隆公司的钛酸锂电池生产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与丰田、同力、裕华通等公司深度合作,逐步实施充电换电桩、5G微波站、锂电池的梯次利用项目,形成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重型卡车生产等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集群。

高标准规划建设战新园北区。重点引入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医化设备制造、化工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培育一批石墨烯、碳纤维、碳化硅、高纯钛、碳硅复合材料、有机硅深加工等新材料产业。引进一批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固废处理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绿色环保配套产业。

第四节 打造现代化仓储物流园

以服务工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为导向,建设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高品质工业服务基地,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一站式综合化物流服务基地,构建智慧物流、智能云仓、智慧包装等新型数字化物流仓储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打造线下危化品公共停车场、公共仓储库等载体。实现物流行业划行规市,整合运力资源和车辆服务资源,推进乌达区物流产业标准化发展,打造公铁海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打造辐射乌海及周边阿拉善盟、宁夏石嘴山三地大宗商品智慧供应链集散交易中心。规划建设标准化仓储区,建设乌海市首个工业品仓储物流港,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第三方标准仓储服务。吸引商贸流通企业入驻经营,激发产业活力。

专栏 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

乌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总投资5.6亿元。

乌达战略性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9亿元。

乌达区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

乌达工业园区固废清运工程,投资3000万元

第五节 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我市飞地经济政策,加强低碳产业园合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拓展乌达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全力推进永太化学项目建成投产,促推大型氯碱化工、煤焦化工项目以飞地经济形式落户低碳产业园,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

八章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共享开放数据资源中心,推动数字经济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第一节 开展智慧园区建设

以乌达工业园区入选自治区智慧园区试点为契机,结合园区内外资源要素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发展互联网+园区”“互联网+工贸”“数字未来园区等模式,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促进园区产业智慧转型。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层、网络传输层、公共支撑平台层、智慧应用层、运营中心层5个层级建设。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大现有生产装置的智能化改造,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5G园区专网覆盖,培育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第二节 强化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建设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加快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放大平台效应,集聚线上优质服务和技术,谋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建设氯碱化工、煤焦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研发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制造等应用领域。依托飞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构建安全环保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工业主产业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工业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依托融贸通智慧物流仓储云平台、海易通物流电商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享的全流程现代化物流供应链,整合运力资源、提升物流效率。启动乌海数字科技生态岛项目建设,打造综合型B2B工业电商平台,以地区龙头企业采销线上化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工业产业互联网+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开展大宗商品线上期货交易,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销售。

九章 助推一、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链式联动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配套,做优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城市转型发展道路。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依托乌达区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三农三牧领域全面发展。着力构建优质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葡萄产业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落实农业种植补贴,依托土地确权工作成果,推动分散农业用地集约发展,通过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形成政府主导的土地+农业企业+农区居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瞄准京津冀等高端市场,强化葡萄文化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形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打造观光、休闲、餐饮、果蔬采摘一体化的旅游示范区。拓宽电商销售模式,设立电商平台。

推动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乌兰淖尔生态景区、沿黄河旅游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积极探索主题乐园、水上运动等新业态,提升旅游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启动实施集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乌海湖智慧健康谷项目。推动乌兰淖尔湖麦咭TV研学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内蒙古亲子旅游基地。以冰雪嘉年华、五一采摘节、沙漠葡萄酒新酒节暨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实施节庆+、旅游+”双加战略,拓展旅游外延。力争到2025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创建1个自治区级旅游乡村示范点,吉奥尼酒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三节 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垃圾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提升农区宜居宜业品质。有重点、分阶段推动农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格局。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能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内,重点做好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工作,保持脱贫攻坚责任机制、支持政策基本不变。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推动农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四篇 聚焦科技赋能,打造创新驱动多元化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全市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性创新中心,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十章 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机制。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会议精神,持续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强化重点产业基础研究、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特色科研院所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流动。落实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互联网+”科技服务和数字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地区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对内激发创新活力,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与中科院、中国航天十二院、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合作,共建、联建、协建各级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研究实习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形成校(院)地、校(院)企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到2025年,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10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2项以上。

第三节 高水平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重点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支持。引导骨干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到2025新建工程研究中心1-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3个。

十一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

着力构建与实体经济、技术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层次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品牌质量,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实施草原英才乌海英才工程,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才融合,加快培养一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实用型技能人才。落实人才激励制度,加强柔性引才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各类紧缺实用人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加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第二节 开展品牌质量提升新行动

开展重点领域质量提升行动。落实企业质量提升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质量监管,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推进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品牌兴市战略,开展企业和产业品牌培育行动,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发挥知名品牌带动作用。全面完善专利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侵权案件行政调处前置制度,持续开展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

第三节 注入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示范基地、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需求,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设,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五篇 坚持深化改革,再创乌达区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二章 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抓好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和取消工作,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进一步减材料、减时限,实现政务服务五减、三最。取消企业设立登记与社保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环节所有行政收费,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构建互联网+政务机制,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注销一窗通平台,落实全程电子化工作,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跨部门联合检查,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认真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减税降费政策,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任务。全面激发用电、用气等低成本潜能分批退出低效产能企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制度性成本,打造产业发展低成本洼地,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着力构建”“型政商关系,积极整治涉企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政务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推动诚信政府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主体更有活力

第三节 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畅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试点推行政府投资类项目大表审批制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网上办工作机制,加快数字乌达改革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常态化实施重点项目代办制度,提高项目手续办理效率。强化政府引导,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及分析解读,及时落实中央、自治区、乌海市各项政策红利,切实解决企业生产方面的痛点难点,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政务服务满意度,完成好差评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建立好差评反馈整改机制,形成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第四节 持续构建信用乌达新体系

强化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重点领域信用记录采集,建立全面规范的信用主体信用档案。推动跨部门、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社会治理和市场经济机制,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和意识。

第十三章 不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改革力度,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第一节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税源培育,积极做好税源培育企业的联系、帮扶监测,主动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营造良好财源培育环境。整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的具有盈利能力的优质经营性资产,探索通过资本化、市场化运营方式化解部分政府性债务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施行预算绩效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第二节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机遇,谋划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专项债券。围绕健全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重大项目融资推送和跟踪落实机制,深化保项目、入园区、进企业、下乡村行动,缓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第六篇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十四章 精准发力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供给侧创新、需求侧发力,积极扩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第一节 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

聚焦国家、自治区的支持方向,围绕抓重点、补短板、调结构,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实施一批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项目,加快传统产业装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多元化发展。实施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示范应用。实施一批民生社会补短板项目,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领域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工程实施。

第二节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发挥政府投资经济杠杆作用,鼓励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加快放管服改革,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清理民间资本准入不合理限制,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向民间资本推荐项目的长效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第三节 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供给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多措并举保障优质重大项目土地、水指标、能耗指标供给。加大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做好地方政府一般及专项债项目储备,引导商业银行向重大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

第四节 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效能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抓手,围绕产业招商,聚焦上下游产业发展,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招商,以高质量的项目助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精准招商,进一步优化我区园区产业布局,制定产业引导目录和招商图谱。开拓招商引资创新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科创孵化器、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创新载体,实现科技成果异地孵化,乌达转化,进一步实现优质项目、优质企业、优质人才落地扎根。

十五 多措并举激发新型消费活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引入新平台、新场景,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夯实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 稳步提升高品质生活服务业

结合乌达区商贸业发展实际,持续推进银泰商城、民乐商场等商业综合体提质升级行动,依托工业产业集聚优势和园区紧邻城区规划优势,针对产业工人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生活服务模式。推动生活服务业在线化发展,引导传统商圈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以富强、郎峰为重点,打造智慧化城市中央商务区鼓励批零住餐等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惠民促销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

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促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以超市、便利商店、自选商场等为重点,推进零售业连锁化向社区延伸,打造15分钟便民消费圈,完善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生活消费设施,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便利程度适度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建立居民消费聚集区。组织开展购物、餐饮、旅游、文化等板块消费促进活动,充分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商贸物流设施布局,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化发展。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构建完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第三节 积极构建消费市场保障体系

完善消费环境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完善12345市民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规范准入审核,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

十六章 积极参与国内外双循环体系建设

持续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规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乌达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更好的服务融入国内大循环。

第一节 加快融入黄河高质量发展带

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域统筹协调,把生态保护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推进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长效化机制,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协作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完善生态连片治理、环境污染联防共治体制机制,在实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共同打造生态优美、可持续发展的沿黄经济带。

第二节 拓宽国内产业循环合作领域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根本,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等国家层面的重大区域战略,密切交流合作结合乌达区产业发展基础和经济转型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积极承接低能耗、低污染的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环渤海、长三角等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合作区的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发展要素和先进管理理念,助推乌达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节 搭建对外开放战略合作平台

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分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乌达区产业高地资源洼地优势,动员和引导乌达区精细化工优势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办研发机构、营销窗口,吸引有条件的外企业开展落地投资。主动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地缘优势,充分利用策克、乌力吉等周边口岸,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落地经济。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加强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全力推动蒙煤利用基地建设,同步扩大对外招商力度,依托卡博特的招商经验,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充分利用我区工业基础条件,重点引进高新产业、优势产业项目,切实提升我区对外开放程度

七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功能取得新突破

平衡城市宜居、生态保护和工业生产关系,保障安全、可持续发展底线,强化生态系统、生产系统保护、管理和监督,侧重自然资源空间治理。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等因素,依托现有城基础,进一步完善空间结构,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第十七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实施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理念,以全要素统筹、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在生态文明体制规划治理体系下,加强对各类空间性规划管控制度的整合,建立口径一致、权责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建立与事权一致的三区三线分层、分级管控体系,协调产城功能布局,确保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协调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建设。

第一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围绕全市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性服务中心,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产业化,推动二三产业相融合、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聚焦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具有全局性、支撑性的商贸物流、研发创新、职业培训等产业,打造立足乌达辐射周边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产业工人洼地。鼓励企业打造产业工人集聚地示范小区,完善商业、教育、医疗、文娱等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小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确保各类产业工人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

第二节 完善国土空间布局

围绕乌达城建设的发展规划,推动城区北移东靠沿湖沿河发展空间格局,打造宜居城区、乌海副中心。构建城区中心、专业功能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功能中心体系营建以人为核心的宜居之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依托乌兰淖尔镇区域生态景观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康养镇,配套建设总部商务中心、高端科研人才中心、金融交易中心等服务产业,打造乌海及周边区域的智慧服务中心区。从空间形态上,要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空间格局,秉承有序有度高效率的开发,坚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形成特色城市化地区、工业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及智慧农业区三大空间格局。针对乌达煤矿棚户区搬迁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重点发展高新材料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生态光伏、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业及高效绿色智能农业等高质量产业。

第十八章 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

按照补短板、抓提升、强管理的总体思路,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质,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实现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促进城市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

第一节 稳步提升城区承载能力

完善区域协同体制机制,破除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市管理长效管护机制。重点推动城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以乌达区为中心,以乌斯太等周边地区为节点,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坚持因地制宜、产业支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最终形成高质量特色中心城区。

第二节 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工程

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智能化、法治化,探索建立与社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共管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效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依托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及智慧小区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乌达区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运用大数据手段打通市域社会治理各条战线,形成城市社会治理数据网络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层次的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业务协作渠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持续改善平房区居住环境结合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考虑,依照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十四五期间将三道坎、铁路西、乌尔特沟平房区域列入改造计划。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持续投入,逐年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以社会资金和发动居民自筹资金作为补充2025完成乌达中心城区2001—2005年间建成的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打造智慧小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在安防、停车、通讯数据网络建设、政务发布等领域,植入科技元素,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品质。

第四节 优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统筹改善城区水、电、讯、热、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硬件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实施景观绿化工程,精心打造一批优质园林园艺景观项目对既有建成区进行微改造,不断升级景观效果,提升城市品味。完善污水处理厂净水厂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专栏 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

引黄供水改造工程配套平流池及配套管网工程总投资5700万元。

神华乌达水电公司三供一业供水移交改造工程工业与民用用水管道分离总投资6201万元。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5.5亿元。

乌海市乌达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三期)总投资9019万元

乌达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四期、五期、六期、七期、八期工程总投资1.7亿元

乌海市乌达区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及智慧小区建设工程总投资2900万元。

第十九章 统筹新基建老基建并重齐抓

坚持老基建补短板与新基建同步建设并重,进一步提升交通、电网、水利、网络、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设施等新老基础设施水平。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市政道路建设,联通城区北侧环线,完成神北一街建设,贯通新民街连接滨湖路、经九路连接巴音赛街等路段,为百姓日常出行提供便利条件。优化园区、矿区路网布局,提升物流运载能力。新建(改造)兴业路、运煤大道、五虎山矿区公路,贯通乌尔特沟北侧交通干线。结合乌兰淖尔镇区域规划,新建滨湖路、滨湖路连接线等区域道路,完善道路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提升区域间的交通联系,推进黄河公路桥项目落地建设,打造对外运输大通道。

第二节 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供水管网系统改造、应急水源及备用水源等目建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大疏干水、城市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探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助力乌达区节水城市建设。加强农业用水保障,做好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排设施体系。

第三节 构建现代化供电服务体系

围绕乌达工业园区用电负荷和城乡生活用电需求,积极推进大桥站开闭站新建送出、变电站间线路联络、电网改造等重点工程,提高供电可靠性。全面升级农网网架结构,完善农电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保障农村供电安全。

第四节 科学规划新型基础设施

进一步优化升级移动通信网络基础,扩大高速光纤宽带覆盖范围,加快实施5G发展行动计划,建设5G园区专网,实现5G在城区、园区等重点区域全覆盖,推进企业5G使用试点,构建5G创新应用发展生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在城区、园区、镇区、矿区加油加气站点布设充电桩。

专栏 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飞狮工业互联网平台5G智能升级项目总投资1亿元。

 

第八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十 深入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做好退役军人及其他社会少数群体的服务保障工作,把全覆盖、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稳步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严格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稳岗补贴等鼓励性政策。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定向专场招聘会,加强与自治区、甘肃、陕西等大中专、职业院校合作力度,通过完成订单班冠名班,定向引进产业技能工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对公益性岗位及低收入人员进行岗前针对性、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岗位人员实用性技能水平。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引导乌达区应往届毕业生至园区企业应聘就职,借助乌达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等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创业场地及创业担保资金,助力创业。针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开展指定技能培训,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范围内。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落实县管校聘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快教育事业信息化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努力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让智慧教育成为乌达区城市建设的亮点。进一步推进优教普惠区建设,做好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工作。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坚持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办园格局,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2022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验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牢固基础。

专栏 教育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

乌达区现代教育提升工程(二期、三期),总投资1.2亿元。

中小学研学劳基地建设及功能室升级改造提质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

乌达区新建永昌小学,总投资5000万元。

第三节 推进社会保障提质扩面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坚持应保尽保,深入推行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五险扩面,不断扩大适龄人员参保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筹资和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确保法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救助优抚体系。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整完善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和社会救助与物价联动机制,加强和改进针对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建立健全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体系。加强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培训,保障残疾人权益。深化退役军人安置改革,落实未就业军人随军家属补贴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更多专业化服务。不断加大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四节 提升健康乌达生活品质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导组织体系,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乌达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项目建设,完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开展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人才培养,提升诊治能力;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成完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改革,推进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推进优医普惠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中心医院作为区域龙头医院的建设,打造骨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重点学科,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协作,构建区域诊疗平台,推进区域内各医疗机构间互联互通,建成区域内紧密型医共体。以互联网+健康医疗为抓手,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打造智慧全民健康信息系统。

完善医疗和卫生服务职能。强基层、惠群众为目标,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调整基层医疗机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力争到2025年底,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实施健康乌达战略工程。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实施全民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塑造、心理健康促进、全民健身、爱国卫生运动等工程。优化健康服务,推动实施民族医药振兴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广家庭责任医生签约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构建完善中医药、蒙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以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快发展居家社区虚拟养老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医养结合体项目。因地制宜对老旧居住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进行老年人居住环境无障碍改造。推进乌达区智慧养老综合体项目建设,打响乌达特色养老服务品牌,打造居家养老试点示范区。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专栏 健康乌达重点建设工程

乌达区中心医院新建项目总投资4亿元

乌达区中心医院新建感染性疾病科项目总投资3299万元

乌达区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

乌达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

乌达区医养结合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乌海市乌达区蒙中医院二期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

第二十一章 加快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探索文化遗产利用新途径、非遗传承展示新模式。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巩固提升乌兰淖尔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文明家庭长效管理办法,广泛开展文明评选活动以文明内蒙古建设为引领,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党管青年原则,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青年创业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着力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组织开展各类弘扬时代新风活动,着力推动全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面提升。加大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利用率。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营造安全整洁、健康文明、秩序井然的育人环境。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不断推进书法城建设和书法五进,厚植书法文化群众基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建设,实施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升级。扶持鼓励文化社团繁荣建设,丰富群众的文艺文化生活。全面完善档案工作体系,推进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文化保护发展能力,挖掘整理历史脉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弘扬保护剪纸、烫画、传统武术技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和内涵围绕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镇村和文物古迹多个层次,统筹实体性保护、收藏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重点突出乌达区发展历程孕育而成的煤矿精神、煤矿文化。

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持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持续办好全民健身徒步大会、全区职工趣味运动会等各类体育活动,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素养。加强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完善老旧破损健身设施更新维修工作,实现各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坚持体教结合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育水平,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专栏26 文化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乌兰淖尔湖麦咭TV小镇项目总投资2亿元

乡村旅游示范村总投资3000万元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总投资1000万元

综合性体育场馆总投资5000万元

第九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第二十二章 确保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加快煤矿整合重组,提升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推进煤矿与新能源有效衔接。

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培育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建立完善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加强债券市场融资,引导企业综合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加大融资供给。推动组建市场化产业基金。加强非法集资排查力度,联合共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安全

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和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粮食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建立协同联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做好煤炭资源开采规划,强化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监管力度,有序提升煤炭储备规模。深入推进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加强能源要素生产、调运、存储等环节统筹衔接,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构建稳定灵活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第二十三章 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做好各类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行动再检查、再排查、再整治,切实提升专项行动的实际成效,配齐配强园区专业执法力量,确保园区安全。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规范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加强安全考核,严格落实企业、行业、属地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打造安全生产综合云平台,实现防控、教育、监管、应急指挥全流程数字化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确保突发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医疗、技术、应急队伍、物保障及救助措施及时到位。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加强重点区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协同应对能力。针对高危行业严格控制风险隐患源,保证隐患排查常态化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加强应急消防救援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体系。积极支持和培育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保障应急资源储备,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物资保障能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四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全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法治乌达建设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政府法治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公正文明执法。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规范建设。加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审查工作,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化司法公开工作,加强政法机关公开目录、公开内容、公开平台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构建阳光司法机制。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法治宣传引领。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积极开展七进活动及网络在线学法工作,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推动平安乌达建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依托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为信息化平台,强化信息平台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联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互融互通。根据区情实际开发应用平台,增设特色模块,提高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坚持和发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依托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平安建设职能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十小平安建设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遏制和预防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落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责任,建立行业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严防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十五章 描绘团结乌达新画卷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方式注重效果,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的服务管理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条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争五年内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宁

扎实推进边疆稳固工作,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军民融合阵地建设着力加强人防工程建设,结合辖区内新建公建项目,统筹规划易地建设防空地下室,不断提升乌达区人防工程人均面积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思想,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保障《乌海市乌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以赴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二十六章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保障本规划有效实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好党委、政府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乌达区各族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委联系民主党派、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和引导,支持他们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二节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保护干部担当作为。健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抓好各类巡视督导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以过硬的整改成效彰显使命担当。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

全面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建设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用好学习强国”“学习讲堂”“草原学习轻骑兵等平台载体,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深入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宣传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汲取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全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认真落实党管武装要求,发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努力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二十七 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新机制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深化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宣传规划,让规划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健全规划体系

本规划是统领未来五年我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经济政策、年度计划的依据,必须做好规划的落实。各部门要围绕重点领域做好专项规划。保障和落实与规划相配套的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规划的实施,对列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确保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第三节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好中期评估,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中确定的各项指标以及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加强评估督导,确保如期完成


返回顶部